0%

致敬词· 王澄 鲍志椿

山河远阔处,拳拳赤子心。你们从江南鱼米之乡而来,在抗战最艰苦卓绝时,以青春热血奔赴江海大地;你们带领“东南警卫团”如虎似鹰,令敌闻风丧胆;半个月作战81次,拔除敌据点12个,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清乡”圈的心脏地带;穿越枪林弹雨,你们屡挫顽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你们血染东疆大地,生命双双定格在30岁的青春年华。时空变幻,英魂不灭,你们的名字深深印刻进江海儿女的血脉,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东南二虎”,令敌人闻风丧胆

——追记抗日英雄王澄、鲍志椿

1944年12月25日,刺耳的枪声撕裂清晨的江海大地,海中区表东乡三友村(今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巴西村)的一处芦苇荡里,鲜血瞬间染红白色的芦花,正在芦苇丛中观察敌情的王澄、鲍志椿,被埋伏在远处民房的日军狙击手击中,壮烈牺牲。芦花翻飞,英雄长眠,军民同泣。

三次握手成亲密战友

他们,同出生于1914年,都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王澄,江苏镇江人;鲍志椿,江苏常熟人。

“为国而战!”他们同是学生,血气方刚,斗志昂扬,冲在抗日救亡的前线。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争爆发。正在镇江中学读高中的王澄,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贴标语、游行宣传成了他的拿手活。而在无锡师范中学学习的鲍志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任民众夜校教师,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38年春,王澄下定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加入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任副中队长。后瞿犊被国民党杀害,游击队遭顽军追杀,危急关头,王澄毅然率领中队,加入驻海启地区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第八团,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

1936年3月,鲍志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加入新四军。

1939年秋,为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时任苏北新四军挺进一纵队四团民运科长的鲍志椿奉命前往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与王澄第一次握手于泰州。之后,王澄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王澄调任东南警卫团团长兼任东南行署主任;鲍志椿任东南县委副书记兼东南警卫团副政委,后任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两人第三次握手,成为抗日战争中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

“东南二虎”同日殉国

王澄、鲍志椿被人们称为“东南二虎”,不仅因为两人同生于虎年,更因他们骁勇善战,带领东南警卫团如同一把尖刀插在敌人“清乡”圈的心脏地带。他们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3年4月初,日伪军在苏中第四分区实施“清乡”。日军61师菊池联队两个大队和大批伪军共6000多人驻扎在启海一带,妄图一举将四分区消灭。为阻断军民联系,他们设据点、围竹篱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3年7月1日晚,东南警卫团组织海启地区展开声势浩大的“火烧竹篱笆”运动,冲天大火绵延数百里,竹篱笆封锁墙化作灰烬,吹响了反“清乡”的号角。

之后,王澄、鲍志椿以东南人民自卫总队部的名义,发起“九一八”游击运动,半个月内指挥区队、民兵2800余人,拔除敌据点12处,作战81次,形成反“清乡”斗争高潮。

然而,反“清乡”斗争的节节胜利,也遭到了日伪军的疯狂反扑。

1944年12月25日,王澄、鲍志椿率东南警卫团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宿营聚星镇东北部的巴掌镇巴西村。26日一早,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团部、行署机关遭日伪军重重包围,王澄和鲍志椿前往村外芦苇丛观察敌情,被埋伏在附近的日军狙击手击中胸膛,不幸牺牲,生命双双定格在了30岁的青春年华。

2015年8月,王澄、鲍志椿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鲍”精神世代相传

1958年,中共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以王澄、鲍志椿两位英烈的姓氏组合命名王鲍区、王鲍乡。此后,虽历经区划调整、建制变迁,“王鲍”二字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铮铮铁骨,殷殷碧血。1989年,占地3亩的王鲍烈士纪念馆在聚星村南落成。馆中央矗立着大理石碑,上书“王澄鲍志椿烈士纪念碑”十个鎏金大字,碑后是烈士塑像。馆内陈列着烈士遗物:一把尺子、一把小刀和一封家书,其中尺子是鲍志椿为方便作战亲手制作,上面仍清晰可见斑斑血迹。

在“王鲍”塑像身后,两块近4米长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这里记录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为革命血洒王鲍地区的近300位英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不同、职业各异,却在民族危难时刻共同选择挺身而出。

80年来,烈士的故事在启东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全市以烈士命名的“英名地”共有110处、学校48所,各中小学校均编印有红色文化小本教材。时空变幻,英魂不灭,他们身上闪耀的伟大抗战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海儿女奋然前行。

↑滑动浏览更多
您是第 N 位献花人
正在加载更多...
×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