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彭泰农
以笔为刃,暗夜中书写真理;以身为炬,国难时照亮前行。师范里朗朗书声转为龙眼洞谆谆教诲,把讲台为战场,培育了一批革命志士;港粤报激扬文字再到“告同胞”言辞恳切,笔落惊风雨,传递出抗战必胜信念。坪山抗敌后援会、惠周民众教育馆、博罗战时工作团,您革命的足迹遍布东江流域。抗先队和秘密联络点、办夜校与妇女识字班、游击队到港九政训室,您英雄的事迹定格在1943年的香港。您年仅28岁的青春,是港粤大地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您留下的呐喊穿透岁月成为信仰,您铸就的风骨砥砺民族长成脊梁——感英雄以热血铺路,慨后人享国泰民安。
1943年3月3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政训室驻地遭日军重兵围困。为掩护同志突围,彭泰农毅然将敌人火力引向自身,壮烈牺牲,年仅28岁。彭泰农——这位将生命化作笔墨与火焰的东江儿女,在暗夜中书写真理,于国难时照亮前行,用青春和热血在港澳大地铸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15年8月,彭泰农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15年,彭泰农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瓦塘村(今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黄塘村瓦塘村小组 )的一个进步教师家庭。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他幼小的心里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消息传来,正在坪山青龙潭乡村师范学校求学的彭泰农悲愤交加,立即与进步同学组建抗日宣传队,走遍坪山、白花的大街小巷。
时局动荡,彭泰农两次中断学业,但救国救民之志从未动摇。在广州龙眼洞中学任教期间,他的足迹从三尺讲台延伸至乡间田野。他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将民间疾苦撰写成文,寄往香港《大众日报》和广州《珠江日报》发表。这些文字如一把把尖刀,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
1936年9月,彭泰农回到惠阳,任民众教育馆馆员。他组织青年学生读书会,辅导青年阅读进步书刊,教他们写文章。课堂、田埂,都成了他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全面抗战爆发前,22岁的彭泰农在民族存亡关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乡土中萌发的救国之心,彻底融入了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七七事变后不久,彭泰农在惠州报刊发表《告东江父老兄弟姐妹同胞书》,如惊雷划破岭南的天空。“东江儿女团结起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封慷慨激昂的抗战宣言,让沉寂的东江瞬间沸腾。
自此,他开启了一段奔走不息的“播火”之途……
1938年初,彭泰农以民众教育馆为掩护,秘密发展党组织。他深入工厂、学校,发展了多名先进分子入党。同年5月,中共惠州中心支部成立,彭泰农担任支部书记,他联合组织惠阳学生抗敌联合会,开展救亡宣传活动。
他创办惠阳儿童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组织青年学生在十字亭、东新桥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发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主持的“潘小飞抗战漫展”展出《婴儿何罪》等100余幅作品,这些画作直指人心,震撼灵魂。
惠州城沦陷后,彭泰农当机立断,和战友撤往博罗,成立博罗战时工作团,并成功将黄麻陂抗日自卫团大队改造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他还协助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组建惠阳抗先队和抗先队惠州办事处,建立秘密联络点,使抗日火种在最艰险的环境中得以保存。
1940年初,按中共东江特委指示,彭泰农与妻子何丽琴转移至紫金新智小学。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开办夜校和妇女识字班,继续传播抗战火种。1941年7月,彭泰农调任中共东江后东特委宣传干事,次年进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始新的战斗历程。
1943年3月3日,枪声撕裂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政训室驻地的宁静。因奸细告密,日军如潮水般涌来,将驻地团团围住。千钧一发之际,彭泰农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用自己的身躯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友开辟出一条生路。
八十二年过去,这片他曾誓死守护的土地已焕发新颜。在他深爱的故乡,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的智能机械昼夜运转;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的服务器机房在夜色中闪烁着静谧的蓝光;广袤田野间,现代农机纵横驰骋,描绘着丰收的盛景。他的革命精神不仅激励着后人恪守“忠诚担当”的家风,更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精神源泉。
“我们要把彭老不畏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下去。”白花镇黄塘村干部彭苏峰表示,目前村委会与彭泰农后人正在筹备修缮彭泰农故居,每年组织党员和学生重温其革命事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笔锋所向,是刺破黑暗的真理之光;身躯所往,是照亮前路的信仰之火。彭泰农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矗立在时代的潮头,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