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十九烈士
鹤乡大地,海河浩荡。八十一年前,你们是新四军三师七旅的勇士,在塌港依托河埂圩埂,与数倍日寇殊死周旋。枪炮震野,血染红土,你们拼将血肉,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世纪守望,上下追寻,只为让英名重光,忠魂归队。今天,我们终于能庄严呼唤——史方壮、孙龙祥、徐盘友……十九个不朽的名字!如今你们用生命守护的村庄已更名为“烈士村”,昔时战场已矗立起“旭日新居”。英雄精神永照故土,浩然正气薪火相传!
在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岸畔,坐落着一个名为“烈士村”的村庄。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一段悲壮的历史——八十一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塌港伏击战。十九位新四军战士,用青春的热血与忠魂,铸就了一道钢铁屏障。他们的英雄壮举,穿越岁月长河,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时光回溯至1944年,敌后抗日战争仍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为鼓舞抗日士气,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活跃在盐阜抗日前沿的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6月28日在合顺仓打了一场歼灭战,驻扎的日伪军全部被歼灭,并烧毁了敌据点。
为保存实力、灵活应对敌军反扑,6月29日,上级决定部队主力向阜宁县西乡转移。当晚,团部设在塌港西北方向三公里左右的老圩头(现海河镇三河村),担任大部队掩护任务的是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战斗集体,他们在海河北岸的塌港一带宿营,并布置了警戒岗哨。
当年亲历这段历史的王恒义老人动情回忆,战斗打响的前一晚,有一个班的战士恰好驻扎在他家附近。“纪律特别严明,我家人邀请他们到屋里歇脚,他们始终不肯添麻烦,就在我家附近找了块空地,支起行军灶自己生火做饭,一点也不打扰老百姓。”
锅灶中升起淡淡的烟气,昏黄的火光勾勒出战士们坚毅的面部轮廓,空气中弥漫着大战前的宁静。夜幕渐深,战士们隐蔽于茅草丛中,紧握钢枪,静待破晓——一场血战即将来临。
6月30日凌晨,站岗的战士听到海河上游传来汽艇的马达声。经侦察,一艘汽艇拖着两艘民船,载着密密麻麻的日本鬼子和伪军气势汹汹扑来。战士立即将敌情向上级报告。
当敌船完全进入伏击圈后,指挥员果断下达攻击命令。刹那间,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敌船。猛烈的火力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中弹的敌人纷纷落水,河面上漂浮着被击穿的钢盔和敌军尸体,顺流而下。
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阻击部队临危不乱。他们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充分利用对海河塌港地形的熟悉,与敌人展开周旋。战士们时而集中火力压制,时而分散游击袭扰,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震天动地,战况异常激烈。
据战后统计,此次战斗共毙伤包括日军小田大尉在内的40余名敌人,成功迟滞了敌军的追击步伐,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然而,这场实力悬殊的激战也让新四军付出了巨大代价,19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永远洒在了盐阜大地的抗日战场上,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战斗结束,河里的水、岸上的土,都被血染红了……”说起当时的场景,王恒义老人的眼中总会泛起泪光。第二天,乡亲们强忍悲痛,在河岸上找到了18位烈士的遗体,含泪将他们集体安葬。又过了几天,村民在芦苇丛中又发现一名战士遗体,便将他安葬在战友墓旁。
塌港伏击战发生后的第九天,即1944年7月9日,由刘少奇题写报头的《盐阜报》刊登报道《塌港伏击战》,详细记载这次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以及烈士的英勇事迹,留下珍贵的资料。
为缅怀烈士功绩,1959年,当地将塌港更名为烈士大队,后又更名为烈士村,让英雄的印记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1967年,射阳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地修建 “十八烈士墓”(该墓以战斗结束后首批发现并集体安葬的十八位烈士合葬墓为基础修建,故命名为“十八烈士墓”;而事后被发现、安葬于旁的第十九位烈士,其事迹亦被后人铭记);2006年,扩建为海河烈士陵园,成为缅怀英烈的重要场所。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今日的烈士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昔日的战场已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海河依旧奔流不息,烈士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鹤乡大地上,激励着一代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