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词· 梁耀南
当神州艰危之际,您挥翰墨之笔,铸革命精魂;挺书生之肩,擎救国大旗。创“青年战时服务团”,奔走呼号,醒民于蒙昧;率抗日志愿军,赴身奋戈,临危而不惊。您是温岭首缕红色曙光,破晓而生。纵陷囹圄,志节不移;虽抱沉疴,初心愈耀。横河十四保联名具保,见万民仰戴之诚;“耀南村”名永镌乡土,彰时代铭记之深。三十三载风华,铸就不朽丰碑,永励来者,光照千秋!
 
				 
					冬已至,春不远。1941年12月26日,梁耀南与世长辞,年仅32岁。临终时,他深情地对妻子说:“我们为之苦苦奋斗的新世界远则十年,近则七八年,你们一定能看到。”梁耀南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温岭县委第一任书记,他的一生,以文艺为枪、热血为刃,在家乡的土地上燃起革命的火焰,留下令人敬佩的传奇与壮举。
梁耀南1909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县横河镇汇里村(今滨海镇金闸村)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展露绘画天赋,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后赴日本“川端画会”深造西洋画。若在太平年代,他或许会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然而,国家的危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31年梁耀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响应“文化工作者回乡为抗日服务”的号召,从上海返回温岭,组织“东南乡抗日宣传队”,以街头演讲、化装演出、壁画标语等形式,深入温岭、黄岩等地开展宣传。身为画家,他亲手绘制大量抗日宣传画;作为演说者,他每每登台激昂陈词,点燃群众的救国热情。他所经之地,民众无不振奋,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为凝聚全县抗日力量,1937年10月30日,梁耀南组织部分爱国青年,成立了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之后,“青战团”发展至68个分队、5000多名团员,系当时台州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为台州党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青战团”组织开展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编辑出版《青年先锋》《抗战歌选》等抗日救国刊物;举办温岭话新文字学习会和妇女识字班;建立“鸣戈剧团”,并邀请其他爱国演出团体在温岭巡回演出爱国剧目,以激发温岭民众的抗日救国思想……
抗战的烽火越烧越旺。1938年5月,中共温岭县委成立,梁耀南被任命为县委书记。为了给党的工作筹集经费,梁耀南不惜变卖家中田地。梁耀南的家也成了党的联络点,一有消息就在老屋里接头,有重大决策就到屋后的山上商议讨论。
1938年12月,经国民党温岭县政府下令,“青战团”被迫解散。这没有打倒梁耀南,他的抗日热情、斗争精神始终高涨。
1939年2月,梁耀南等人动员40名爱国青年组成志愿军奔赴抗战前线,不料他和哥哥梁耀东两人以“汉奸通匪嫌疑罪”惨遭逮捕。
兄弟俩被捕后,在全县震动很大,群众舆论哗然。当时,横河乡14名保长写下联名信请求保释梁耀南:“……奸人作反间之计,借端陷害,以致空遭不白之冤,枉受牢笼,情实委屈……如果梁耀南果有不法情事,保长等身家所在,愿以百口同罪。”
后经党组织的多方面努力,兄弟俩无罪释放。在关押期间,梁耀南患上了胃溃疡。病后,他仍坚持工作,有时大量咯血,也满不在乎。母亲劝他歇一歇,他却对母亲说:“如果你不搞,他不搞,叫哪个去搞?将来解放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这就是我的心愿。”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梁耀南就是这样战斗在抗日运动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解放初期,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把必胜乡第三村改为耀南村。
如今,梁耀南故居成为温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的市民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了解梁耀南的生平事迹和温岭的革命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红色精神。
今年8月,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对梁耀南的故居提出升级建议,包括加强建筑保护、充实史料展示、融入乡村旅游及创新宣传形式等,让革命遗迹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