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沈佩兰
巾帼英豪纵侠气,烽火裂空照丹心。塘坞炮急,胆魄壮势歼敌。家园危难之际,您指寇巢于舆图,甘舍百年祖宅,诱炮火与敌同烬,以毁家纾难之壮举守护家国大义;战火未熄,迁居奔走他乡。前线抢救难童,您以慈母之柔情,兴办新式学堂,火种播撒于焦土,以知识兴邦之远见重塑民族脊梁!今仰遗风,“国尔忘家”之匾额永昭后人。壮丽山川,多少峥嵘人物,绵延不绝。谨奉幽兰,敬缅您及萧山所有英烈,山河永念,忠魂长存!
1940年2月17日,在浙江萧山塘坞村(今属义桥镇),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此时的塘坞村,被日军恐怖的炮火硝烟笼罩着。家园处于危难之中,每一道伤痕都是通往光明的航向,英雄,又何惧渡沧海?那日,一个纤细身影,奔走在中国军队驻地与日军的据点之间,得知祖宅成了清除敌军的障碍物,她毅然决定毁家纾难。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17间祖宅及邻居共计20多间房子轰然倾塌,在火光中化为焦土,一切动产也毁于一炬。她,就是沈佩兰,她舍小家以家国大义为重,帮助中国军队全歼日军一个辎重中队200余人,取得了萧山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今天,每当重新踏上这片被历史燃烧得滚烫的土地,我们总能被先烈顽强不屈的精神所鼓舞,胸中燃起激昂奋进的熊熊烈焰。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不知道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少时的沈佩兰,始终知道读书和学习一定是对的,书本会给自己带来足够的踏实感。她熟读《四书》《古文观止》等典籍,读《申报》《新青年》等刊物,接受进步思想熏陶。
1920年,沈佩兰嫁到许贤乡塘坞村。当她看到村里文盲居多时,便毅然在家中开设起私塾,无偿招收蒙童20余人。后来,她还去邻村姜家坞及安吉孝丰等地家塾执教。1934年塘坞小学建成后,又受邀到校任教。教务之余,她协助塘坞村农会宣传发动群众,搞土改,办民校,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等。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电影《无问西东》里的台词就像是沈佩兰念给孩子们的。她用一种向善的力量,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为孩子们指明前路,就像暴风雨后天空的一道明媚彩虹。
1937年12月24日,日军攻陷杭州。前一天,浙江省政府炸毁刚建成的钱塘江大桥,阻滞日军南下。1940年1月22日凌晨,日军偷渡钱塘江,打破了隔江对峙的局面,萧山县城被攻陷。次日起,临浦、尖山、义桥、衙前等地遭受日军侵犯。
1940年2月,塘坞村被侵占。敌军在村前两棵大樟树上架起了重机枪对村庄扫射。危难之际,沈佩兰凭借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跑到一九二师驻地,报告了日军指挥地点和火力点。
但是,要想成功消灭日军,只能炸毁吴家墙门。吴家三代经商,祖宅17间。一旦炸毁,一家老小将居无定所。作为吴家儿媳,沈佩兰不是没有犹豫。但很快,她还是下定决心——只要能击毙日军,宁可炸毁自家祖屋。
战斗开始后,一一九团用炮火猛轰吴家墙门及周边。塘坞祠堂内的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处可逃。这是日军进入浙东初期损失最惨重的一战,也是萧山抗战最大的一次胜利。
“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当危难来临,总有人选择把“家”的分量,化作“国”的脊梁。而这坚韧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家国同脉,家园生生不息的密码。
祖屋被毁后,沈佩兰全家19口人于1940年3月举家迁往金华。次年,她受浙大教授王季思之邀到永康芝英镇的浙江省儿童教养团工作。其间,她与难民总站工作人员沈玉书两次到浙东抗战前线的萧山去抢救、收容难童。难童中大的十来岁,小的仅四五岁。从萧山到丽水遥遥数百里,战乱中翻山越岭,涉水过溪,沿途既要管吃住、治疗、交通,还要保证安全,个中艰辛非常人能忍受。沈佩兰在千辛万苦中抢救萧山籍难童180人。其长子回忆:“抢救难童回来,妈妈骨瘦如柴,喉咙也哑了。”
“亦仁亦义”,以慈母的柔情,守护烽火中的摇篮。我们为之动容,后世为之铭记。国难当头时,沈佩兰挺身而出,以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抗战救国的重任,用无私大爱延续国之未来希望。
昔日塘坞战地,合并至昇光村后,成为弘扬红色文化、产业经济的美丽乡村,由其原型改编的数字电影《忍无可忍》曾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如今,她的娘家戴村镇沈村在其故居所修缮的纪念馆,重新焕发了生机。那段烽火连天的过往,苦难中热忱求知的精神,总能时时感召后世儿女,将坚韧不屈的英雄情怀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