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致敬词· 林英

从南洋讲台到黄海烽火,您以书生的脊梁扛起民族的重担。异国他乡,您播撒抗日的火种;龙华监狱的铁窗下,您写下“革命何须怕断头”;35载春秋,您把生命定格于黎明前的麦田,只为守护党的秘密。枪声响起,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用滚烫的热血浇筑新中国的基石。今天,林英村的麦浪依旧翻滚。孩子们倾听您的英勇事迹,您当年点燃的信仰代代相传。林英——黄海之滨的华侨赤子,您与这片土地已融为一体,我们永远铭记您!

跨越山海的赤子丹心

——追记华侨烈士林英

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包场镇有一个“林英村”,这是全国唯一以华侨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庄。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林英的广东籍华侨,在这片土地上用生命诠释了“只有革命的共产党员,没有自首的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少年立志,侨乡赤子赴国难

林英,原名邱搏云。1906年,他出生于广东普宁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9年,23岁的邱搏云远赴泰国曼谷任教,在共产党员马大宁的引导下,接触到进步思想,加入了共产党外围组织“苏联之友社”。在曼谷的教室里,他在黑板上写下“救亡图存”四个大字,向华侨子弟讲述祖国危难,成为当地抗日宣传的活跃分子。

1933年,邱搏云做出影响一生的抉择——放弃泰国的安稳生活,化名“林英”回到祖国,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深造。同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纱厂工人运动时不幸被捕,关押于龙华监狱。铁窗之内,他用指甲在墙上刻下“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的誓言,在酷刑面前始终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准备迎接更严峻的斗争。

烽火驰骋,江海平原播火种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抗战烽火燃起。林英受党组织派遣,加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三战区第19集团军战地服务团。1938年7月,林英从战地服务团调出,被编入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二政治工作大队,在武汉周边开展抗日宣传,组织群众成立救护队、运输队,播撒革命火种。1939年1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林英参加了国民党政治临时工作队,辗转桂林、贵阳和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在颠沛流离的宣传途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统战经验。

1940年初,第二战区政治工作大队副队长季强成(海门人),由重庆调入苏北另有新任。林英经党组织委派随同季来到海门江家镇,协助开展敌后工作。当时季强成被委任为国民党海门县县长,林英则以助手身份巧妙周旋,在敌人眼皮底下发展革命力量。

在海门,这位操着广东口音的“外来先生”迅速赢得民心。他组织进步青年成立暑期服务团,亲自讲授《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将毛泽东思想注入青年心中;率领团员深入村镇,用黑板报、活报剧等形式唤醒民众抗日热情。面对国民党县党部的刁难阻挠,他运用灵活的斗争艺术,为新四军盐城“抗大”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1941年,海门警卫团成立,林英任政治处主任,成功改造国民党警察中队,团结抗日武装。

血染麦田,英名永驻励后人

1941年5月的一个清晨,国民党部队突然围剿海门警卫团驻地。林英率部紧急转移时,发现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遗落驻地。“绝不能让文件落入敌手!”他毅然孤身折返,不幸被捕。“这里是林英烈士牺牲的地方,当时还是一片麦田。”包场镇林英村党总支书记陆占彬指着村里的空地说,“他躲在麦地里,却因麦穗晃动被敌人哨兵发现。”在当时江家镇的审讯室里,敌人软硬兼施,许以高官厚禄,施以酷刑折磨,林英始终大义凛然:“你们这群野兽别白日做梦!只有革命的共产党员,没有自首的共产党员!”最终,这位35岁的华侨烈士倒在麦田里,鲜血染红了大地。

林英牺牲后,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他的遗体,将棺木秘密安置在“救火会”内。守庙父女周玉英等人默默守护棺木十二年,直至1953年烈士遗骨得以正式安葬。为纪念这位异乡英烈,当地将原来的“公行村”改名为“林英村”。

1986年春,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寻亲故事催人泪下。旅居澳大利亚的林英遗孀林赛琴在使馆协助下,终于得知丈夫下落。当女儿邱瑞君读到父亲曾留下的信中“事不成功,誓不回家”的誓言时,与守棺10多年的乡亲相拥而泣。感恩于海门人民对父亲的厚待,邱瑞君返澳后立即汇款一万元支持林英村修建公路。

如今的林英村,烈士墓前松柏常青,泰国亲属寄来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每年都有青年学子来此研学。这座以英雄命名的村庄,正如一座活的纪念碑,见证着跨越山海的赤子丹心,也昭示着: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

↑滑动浏览更多
您是第 N 位献花人
正在加载更多...
×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