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李蓝丁
烽烟裂国,你以白衣为甲胄,柳叶刀作锋枪;山河泣血,枪林弹雨中,夺手榴弹护药箱,跃冰水托伤躯,断八肋犹擎担架。淮北战场上,五百伤员踏破死亡线,是你以血肉铺就的生命长堤;朝鲜烽烟里,你率队铸就防线,千台手术挽危命;零下三十度冻原,凿冰窟筑救死扶伤之巢。毛泽东赞你“中国南丁格尔”,战士唤你“战地天使”。如今雕像立馆,丹心映山河。
1948年7月14日,在邓颖超的陪同下,一位身着军装的年轻女性走进了西柏坡毛泽东主席的住所。听完她对前线医疗工作的汇报,毛泽东笑着说:“国外有一个南丁格尔,你又叫蓝丁,你是中国的南丁格尔喽!”这位被领袖点赞的女性,就是李蓝丁。
1923年,李蓝丁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郭店镇(今盐官镇),原名李一冰,幼年时随家人移居上海。李蓝丁的父亲赋予了她一个自由求知的环境,自小,李蓝丁便与两个哥哥同窗共读,家中的教化无形中为她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1年12月,李蓝丁从上海私立同德高级助产学校毕业。本可以在城市里安稳当一名助产士,可日军铁蹄下的山河破碎,让这个18岁的姑娘毅然选择了奔赴八江口参加抗日游击队(后编入新四军十八旅),成为一名卫生员。
在长江与运河沿线,她穿梭于芦苇荡与村落间,既要机智躲避日伪军的搜捕,又要争分夺秒救治伤员。龙门、兴化、盐城、车桥……战斗的硝烟里,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战友最需要的时刻。仅仅半年,李蓝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卫生队的骨干。
一次又一次,李蓝丁在生与死的边缘,挑起了守护生命的重任。李蓝丁的战斗历程,不仅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坚守,更是无数战士和百姓眼中温暖的象征。在她的带领下,医疗队克服了无数困难,疗伤救命、守护生命。“穿上军装那天,我就没想过回头。”李蓝丁这样说。
1943年冬,淮宝地区郑家庄,一场敌袭骤然降临。李蓝丁和战友刚把伤员隐蔽好,就遭遇敌人火力封锁。看着通信员逼船工靠岸投降,她猛地夺过手榴弹拉着导火索:“不准靠岸!要活一起冲,要死同归于尽!”那一刻,她眼中的决绝震慑了所有人。最终,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包围,将急需的药品安全转移。
1944年寒冬,李蓝丁带领伤兵船渡河时,一艘船突然漏水。她毅然跳入齐胸的冰水,和众人合力将伤员一一托上岸。冰冷的河水浸透棉衣,可她顾不上冻僵的身体,先给伤员裹紧棉被。事后,她冻得高烧不退,却笑着说:“只要伤员没事,值了。”
1945年初,新四军十八旅医疗所的百余名伤员未能突围,被迫撤至绿荡湖。时任医疗所所长的李蓝丁迅速让轻伤员化装分散,并将五六十名重伤员隐蔽在渔船上。敌人封锁湖岸,切断补给,她就带着大家以生鱼虾充饥;药品告罄,她用草药土方缓解伤员痛苦。在湖上坚守的日子,她常常彻夜不眠,一边观察伤员病情,一边提防巡逻的敌艇,直到与大部队会合。
1946年秋,新四军撤出淮北转向鲁南,李蓝丁带着队伍转战一个多月,跋涉500多公里,最终将500多名伤员安全送达鲁南。在这场“死亡行军”中,她的医疗队创造了一个奇迹——没有丢下一名伤员。
战争年代,李蓝丁先后断过8根肋骨,因过度劳累患上肺病,咳血、高烧是家常便饭。可只要听到“有伤员”,她总能瞬间“满血复活”。同志们劝她休息,她却说:“战士在前线流血,我这点痛算什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李蓝丁,立刻请缨加入志愿军。在她的带动下,手术大队8个月内完成1200多台手术,无一例医疗事故,挽救了800多名重伤员的生命。从鸭绿江畔到汉城边缘,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战地天使”。
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李蓝丁在军属医院担任业务领导。她将战地救护经验融入日常医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护人才。
她是全国妇联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可无论职务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战地卫生员”的本色——查房时总弯着腰听患者说话,给年轻医生示范操作时手把手教……
2007年12月24日,李蓝丁在北京病逝。她用66年的坚守告诉世人: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人在危难时刻选择了无畏;所谓伟大,不过是把“救死扶伤”四个字刻进了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