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谢鼎贵
烽火年代,山河破碎,您以赤子之心,铸就信仰丰碑。从寒门学子到铁骨战士,每一个足迹都烙印着家国情怀。三社村头,您点燃抗日星火;土枪队里,您锻铸铁血忠魂。面对强敌不曾退却,身陷囹圄坚守初心。二十五载青春,化作照亮黑暗的炬火;八十年岁月流转,您的精神仍在青山绿水间回响。今日安吉,物阜民丰如您所愿,这片您用热血浇灌的土地,早已迎来春暖花开。您的名字,已融入浙北的晨风暮霭,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记忆。
1941年12月8日,一声枪响,刺破浙北长空,定格了谢鼎贵25岁的青春。去是少年身,归是英雄魂。目睹山河破碎、家园蒙难,这位铮铮铁骨的安吉青年,用生命写就信仰,终将热血浇灌沃土,成为无数抗日英雄中的一员。
80余载山河变迁,英烈精神长存,永恒回荡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据安吉县《石龙村志》记载,1917年冬,谢鼎贵(又名谢炳贵)出生在浙江省安吉县晓墅镇三社村(现称梅溪镇石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谢鼎贵11岁才踏进三社小学的校门。他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异常刻苦。
当时,社会动荡,少年性格刚直、好打抱不平,革命的火种在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1933年,谢鼎贵考入金华塘雅农校。彼时,赣东北苏区红军的革命思想如暗夜星光,照亮了许多青年学子的心。满怀热血的谢鼎贵积极投身学生爱国运动,却因此被开除学籍,回乡务农。
1936年,谢鼎贵被抽壮丁编入国民党军队。七七事变后,谢鼎贵亲眼目睹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国民党军队的腐败、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毅然选择逃离国民党军队,回到了家乡安吉,踏上追寻光明的征途。
1938年春,国共合作期间,谢鼎贵得知天目山招收知识青年受训,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区抗日自卫军政干训班”。同年夏结业后,他加入省政工一队,在长兴一带宣传抗日。由于工作积极,很快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
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生的信仰。
1939年4月,中共安吉县委在晓墅三社建立省政工三队党支部,谢鼎贵为县委与省政工三队之间的交通员。当时的安吉,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晓墅一带青帮头目与土匪沆瀣一气,横行乡野,搅得百姓日夜不宁。
唯有唤起民众抗日意识,才能保护家园。谢鼎贵与战友商议,能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武装。很快,70多名热血儿女集结起来,成立了三社抗日自卫土枪队,他们高呼“卫国抗日,不做亡国奴,保卫家乡,不受土匪骚扰”。
土枪队成立后,谢鼎贵既是队长,也是教官。每天破晓,三社小学操场上便响起整齐的脚步声,队员们迎着晨光列队、跑步;溪滩旁、山沟里,处处都有他们实战演练的身影。他们将游击战术融入日常训练,“化整为零,聚零为整”,时刻为保家卫国作准备。
这支队伍没有正规番号,武器五花八门,有猎户贡献的鸟铳,有铁匠修好的几支步枪,甚至还有用老檀树自制的土炮——“檀树炮”。但在严格训练下,土枪队的军事技能日益精进,他们昼夜巡逻,除奸防匪,守卫村庄。这支从群众中诞生的土枪队,成为一支重要的地方抗日武装,并积极培养队员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有18名队员入党。
1940年10月,因革命工作需要,谢鼎贵担任中共安吉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此后,他的身影活跃在山乡每个角落,奔走呼号,鼓舞群众斗志,掀起抗日浪潮。他带领群众奋起反抗苛捐杂税与强征壮丁,让共产党的威信在百姓心中日益高涨。
1940年末,形势愈发严峻。次年1月,谢鼎贵家门前的小茅屋成了当时的地下党县委机关所在地。他冒着生命危险,全力隐蔽这处安吉的“延安窑洞”。
6月,风云骤变。因叛徒出卖,安吉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谢鼎贵机智逃脱。然而,敌人扑空后,竟将其胞兄掳去顶罪。生死抉择面前,谢鼎贵毫不犹豫,毅然以己身换回兄长。国难当头,忠字铸魂;兄长蒙难,义字当先。
身陷囹圄,铁窗难锁赤子心,威逼利诱撼动不了他如山的信仰。为了能出狱继续为党工作,他与难友商定,定下“假意悔过”之计,保释出狱。敌人闻讯大喜,企图挖出共产党的机密,但终究一无所获。
不过,谢鼎贵还是没能等到黎明到来。1941年12月,谢鼎贵在长兴五里桥英勇殉难。1956年,安吉县人民政府追认谢鼎贵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以鲜血淬炼成不朽,镌刻在历史的星河中,永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