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致敬词· 李培根

文能提笔醒民众,武能挥戈击敌顽。您是扬中抗日政府的首任县长,铲除汉奸恶棍,不姑息堂弟犯法。那枚“廉直可钦”的银盾,镌刻百姓的信任与爱戴;您成立扬中首个民间抗日组织,截击日伪运粮队,伏击日伪军队。面对敌人包围毫无惧色,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您的故事,在扬中大地凝成培根精神,如青松挺立,说青春誓言;似长江奔流,传不朽英名,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碧血丹心耀江洲

——追记抗日英雄李培根

在34万扬中人的抗日记忆里,李培根的名字始终与家国大义、民族气节紧密相连。这位从私塾先生成长为抗日县长的英雄,用32年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赞歌。

烽火中的抗争:从驳斥强权到武装抗日

李培根的抗日之路,始于对家国苦难的深刻共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东北,他在扬中私塾授课时,常常夜不能寐,反复思索“如何救国”。在扬中县塾师训练班上,面对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空谈“民生主义”,他当众驳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县府苛政猛于虎,这难道就是民生主义吗?”这番铿锵质问,让强权者狼狈离场。

1936年,李培根得知扬州公民训练师资养成所招训教官,立刻动员塾师与好友共赴考场,投身抗日。受训归来后,他担任扬中区中心民校教官、校长,带领学员练武打靶,满心期待报国有望。然而八一三淞沪会战失败后,国民党扬中县长洪康燮竟下令解散民校、收回枪支,李培根怒闯县府抗议:“你身为一县之长,守土有责,为何要收回枪支?”他毅然拒缴枪支,誓要留在故土抗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扬中陷入混乱。李培根与张克勤等人义结金兰,在泰兴秘密成立扬中首个民间抗日组织——“苏南抗日同盟会”。1938年6月,陈毅、粟裕率部取得韦岗大捷,李培根热泪盈眶,写下“请缨无路添人恼,报国有心务自强”的诗句,随后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正式踏上武装抗日之路。

山河间的担当:从一线冲锋到后方守护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培根的抗日行动不仅限于战场,更延伸至建设抗日根据地、守护百姓安宁的实践中。

1940年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当选第一任县长。在军事上,他率领军民屡建奇功:截击日伪运粮队,迫使敌人弃车逃窜;多次伏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在石家埭战斗中击毙日伪军十余人;1940年8月,更是带领武装力量全歼叛军第一别动大队薛德裕部。在民生与治理上,他始终坚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原则:三跃镇恶棍张明达依仗汉奸势力敲诈勒索,百姓敢怒不敢言,李培根巧借演剧宣传之机将其擒获正法,百姓特地赠送“廉直可钦”银盾;他的堂弟李荣山自恃其声望,为非作歹、祸害乡民,李培根多次规劝无果后,不顾家人求情将其正法。“李县长是我们的包青天”,贫苦老人的感叹道尽了百姓对他的信任与爱戴。

1941年1月25日拂晓,因汉奸告密,李培根与秘书、警卫员在镇江县富贵墩遭伪军包围,最终他身负重伤无法突围。为保护党的机密、不做俘虏,李培根毅然将驳壳枪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这一枪,是他对侵略者的最后抗争,更是对民族气节的终极坚守。

岁月里的传承:从精神丰碑到红色教材

李培根牺牲后,他的精神并未随岁月消散,反而成为激励后人的红色财富,在代代传承中愈发鲜活。

1945年7月,中共扬中县委为纪念他、培养抗日干部,在他曾授课的“庆善公所”创办“培根简易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以李培根的事迹为教材,教育学员秉持“爱国、担当、清廉”的精神。2011年,“培根简易师范学校”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无数党员、学生前来参观,聆听他的抗日故事。

在扬中油坊镇的长江边,后人为李培根立起墓碑与雕塑,他仿佛仍在守护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2015年8月,李培根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名字从地方记忆走向全国视野,成为中华民族抗日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如今,每逢清明,总有群众自发来到李培根的墓碑前献花;学校里,老师会向学生讲述“李县长大义灭亲”“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党员干部学习他“廉直可钦”的作风——这份跨越近百年的精神传承,让李培根的形象从未远去。

从私塾先生到抗日英烈,李培根用一生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他的故事,是长江两岸的红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滑动浏览更多
您是第 N 位献花人
正在加载更多...
×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