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夏王宅十五英烈
烽烟起处埋忠骨,青碑默立待姓名。十五勇士以血肉为盾,用生命践行信仰,“民族解放、为国流血”的铿锵誓言犹在耳畔。那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不仅是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告慰,更是对“民族脊梁永不朽”的致敬。山河为证,岁月铭恩。这座青松掩映的合葬墓已成为精神坐标——它见证着战火中未竟的理想,也承载着和平年代永不褪色的追思。愿英烈之名永刻丰碑,愿生命守护的这片山河,如他们所愿,锦绣富饶,日新月异。
青山有幸埋忠骨,浩气永留天地间。
在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夏王宅的山坡上,一座坟墓在青松掩映下静静伫立,庄严肃穆。82年前,壮烈的“夏王宅战斗”在这里打响,15位烈士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82年来,通过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一个个抗日英烈的名字被郑重刻上墓碑。这场寻找英雄姓名的接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段红色传承的故事。
1941年4月,日军集结4万余兵力,大举进攻浙东地区,宁波、绍兴相继沦陷,浙东遭受浩劫。同年5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九百余人南渡浙东三北敌后,逐步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这片根据地孤悬于敌后,战士们如同战斗在敌人心脏部位。
1943年12月22日,隶属于浙东区党委的余上县委在夏王宅(今属马渚镇全佳桥村)山上举行会议,突遭大批日伪军围堵,战斗迅速打响。敌人水陆并进,敌我力量悬殊。马渚区委书记朱敬之、区委宣传委员钱索等率领约两个班的战士承担阻击任务,掩护参会人员与主力部队转移。
激战中,朱敬之、钱索等15位勇士不幸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民兵与乡亲冒着生命危险收殓烈士遗体,将他们合葬于村口。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墓前未能留下任何与烈士相关的标记。
岁月流逝,但人民从未忘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儿女情长,也有悲欢离合。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一幅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
为烈士确认身份、寻找亲人,让他们从“无名”到“有名”,既是对英烈的崇高致敬,也是对亲属最深切的告慰。
然而,因种种原因,当时只有朱敬之、钱索、陈水林、陈纪先、陈江标、张登记等6人留下了基本信息。另有两位烈士名为“水虎”“能法”,姓氏不详。其余7位,至今无名无姓。
82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始终默默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墓冢几经修缮,寻访从未停止。2016年去世的王惜耶,是“夏王宅战斗”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在那场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村民救下,但即便作为亲历者,也只能说出少数几位战友的名字。
1983年,当地政府整修烈士墓,余姚县委党史研究室通过调研走访,首次确认了8位烈士的姓名。但这远远不够——让英雄不再无名,始终是萦绕在几代人心头的共同夙愿。
近年来,余姚有关部门和马渚镇村干部依托全国英烈网的公开信息与本地烈士信息库,持续开展筛查比对,寻找烈士身份线索。
2023年,寻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经数月努力,余姚与宁海县前童镇取得联系,确认了童志刚烈士身份,并寻获其亲属。马渚的镇村干部首先依据史志材料,推测烈士可能来自台州;随后考虑到前童已从台州划归宁波管辖,又多次对接当地部门,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经仔细核实,最终确认童遵孝(原名)即为在“夏王宅战斗”中牺牲的童志刚。得知这一消息,众人倍感欣慰。
此后,他们又找到了童遵孝烈士于1939年8月20日赠予同事的照片,背面题有“民族解放,自由平等,为国争光,为国流血”。面对残暴的日军,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郑重写下了这段话。字字泣血,句句铿锵,展现了一位年轻战士的报国决心。
在持续寻访中,镇村干部、民兵与志愿者逐步还原了那场战斗的图景。陈纪先烈士是马渚区天华乡东蒲村(今属泗门镇镇南村)人。几经辗转,他们找到了他唯一在世的亲人——弟弟陈其安。老人虽已89岁高龄,但思维清晰。他回忆,母亲早逝后,年长他13岁的哥哥早早挑起家庭重担。“那天,哥哥回家拿了几套换洗衣服,说了声就走了,没想到竟是永别。”从史料中,志愿者还了解到了陈纪先牺牲的细节:战斗中,他不幸中弹,为掩护战友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今年,余姚市人武部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发起“青山有幸”夏王宅抗战英烈寻访活动,力争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或找到更多的烈士亲属。前不久,又有3位无名烈士身份得到确认。至此,“夏王宅战斗”中牺牲的15位烈士中,已有12位的名字被郑重刻印于历史丰碑。
英灵不朽,山河永念。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寻亲仍在继续,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