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致敬词· 于中

书香育风骨,沉毅藏诗胆。“男儿志死北窗下,不及沙场战骨香”既是您对抗战年间应征青年的勉励,也是您对祖国山河誓死守护的誓言。国难当头,您弃教鞭、辞乡官,别亲执戈赴沙场;拒文书、求战训,厉兵秣马驱日寇。日军犯境,石门告急;龙潭浪险,背河激战;握枪伏岩,誓遏敌顽;弹尽肉搏,势穷不屈。纵身赴江殉国,年仅二十五载,忠魂永系河山。一腔热血写赤诚,千秋浩气照人间!于公风骨,永励后贤!

浴血背河阻击战

——追记鹤峰籍抗战英雄于中

秋风肃穆,松柏含悲。湖北省鹤峰县近百名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手持白花、心怀敬意,来到鹤峰县满山红革命烈士纪念园,共同缅怀鹤峰籍抗战英雄于中,以无声的追思接续传承革命先烈的铁血壮志。

82年前,为掩护大部队撤退,年仅二十五岁的于中毅然投身背河阻击战,将一腔热血尽数洒在了湖南省石门县大龙潭的硝烟中。“男儿志死北窗下,不及沙场战骨香”的铮铮誓言,永远镌刻在他誓死守护的山河间。

乡野才俊怀壮志 不恋乡职慕沙场

民国年间,于中出生于湖北省鹤峰县白果乡,此地毗邻湖南省慈利县、石门县。其父于祖文是武昌中华大学高材生,书香门第的熏陶浸润着他的成长。

年少时,于中因战乱随父避居慈利,高级小学毕业后回乡,后又考入武昌张楚中学。毕业后他受聘于南关高级小学,成了乡亲们眼中“握着笔杆的文化人”。

彼时,于中长得高大挺拔,性子沉毅似山,不爱说笑,常常捧着诗集琢磨,身上自有一股旁人没有的定力。乡邻们信服其为人,推举他担任成平乡乡长。

任上,于中尽显才思。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登台演讲便情真意切、条理清晰,乡务讲得透彻人心;在县政会议上汇报工作,内容详尽周全、巨细无遗,次次位列全县之首,资深官员也赞其是“青年翘楚”。

然而,这令人羡慕的职务,并非于中心之所向。看着报纸上日军侵华的消息,听着逃难百姓口中的惨状,他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从军乐》以勉励应征青年。诗中“男儿志死北窗下,不及沙场战骨香”一句,字字铿锵,既是劝人,更是自勉。

不久,他毅然递上辞呈,对父母恳切说道:“家中四兄弟,弟辈尚幼,我当壮年,守家不如守国!”父亲赞赏他志向远大,便应允了他。

弃笔从戎拒文书 只求执戈杀日寇

1943年,抗战形势严峻,日军步步紧逼,华中地区局势危急,各地军队紧急募兵以补战力。于中辞别家人后,得知同乡73军暂编第5师13团团长朱际凯正在石门招兵,便星夜奔赴投效。

朱际凯早就听闻于中才名,便让他担任中尉书记。这在旁人看来是无需直面炮火的“美差”,却遭于中当场回绝。他语气坚定地对朱团长说:“吾来欲受新兵训练,执干戈杀敌军。我视衣锦还乡之达官,不及沙沉白骨之将士。”朱际凯被他舍身赴死的赤诚打动,准允他每日清晨随新兵一同训练,白天再处理文书工作。

此后,于中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天未破晓,他便与新兵一同出操、练射击、习刺杀,常是汗水浸透军装、手臂酸痛难抬,却未不懈怠;白日伏案处理文书时,他亦一丝不苟,从不因训练疲惫而有半分敷衍。满心满眼,皆是他早日持枪杀日寇的热望。

龙潭激战终不屈 忠魂殉国葬江流

1943年11月,日军为打通华中交通线,举兵从宜都渡过长江,兵锋直指石门。73军暂编第5师13团奉命阻击,终因敌我悬殊,被迫向石门县大龙潭方向撤退。

行至岸边,眼前景象令人心惊:江水湍急翻涌,日军炮火仍在身后呼啸,士兵们只能抱着木头、拽着绳索混乱渡江,不断有人坠入江中,瞬间被浪涛吞没。于中见状,高声疾呼:“与其淹死,不如同日寇拼了!”话音未落,他夺过一名士兵的枪弹,俯身伏进岩石缝隙抗击敌人。

当时负责掩护渡河的是刘介雄连长所率的连队,于中当即与他并肩抗敌。然而日军兵力远超我方,炮火愈发猛烈。数小时激战后,两人弹药耗尽。夕阳西沉之际,日军嘶吼着逼近,刘介雄拔出刺刀怒吼:“拼了!”于中也随之起身,捡起地上的石头与断枪,和日军展开肉搏。在搏斗中,他的胳膊被刺刀划伤,鲜血滴在冰冷的岩石上。

看着身边倒下的刘连长和已经安全渡江的战友,面对眼前嚣张的日军,于中的眼中没有半分惧色,只有不甘与决绝。“为敌寇刀下之鬼,何如葬江鱼之腹中?”他用尽最后力气,朝着汹涌的大龙潭纵身一跃,江水瞬间吞没了他的身影,只留下阵阵涟漪,映着岸边的硝烟与战火。

如今,大龙潭的河水依旧奔流。岸边的岩石上,仿佛还能看见当年那个年轻人握枪伏卧的身影,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那是他用生命守护的家国,亦是他至死未改的信仰。

↑滑动浏览更多
您是第 N 位献花人
正在加载更多...
×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