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致敬词· 吴钦发

百岁风雨证初心,军人本色爱人民。您生于烽火,18岁从军以来,在首长身边传递情报,历经生死而多次负伤;您坚守信仰,重伤归乡休养,婉拒北京邀约只为建设家乡,将光荣传统刻进生命;您质朴善良,从来不提要求,起早贪黑带领乡亲修路建场,用实际行动书写忠诚。作为红安二十八载红旗不倒的见证者,您与十四万英烈共同铸就"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丰碑。硝烟已然远去,精神永远滚烫!

夜幕下的传报员

——记红安抗战老兵吴钦发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红安县自我党成立至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走出了223位共和国高级将领,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在红安县杏花乡张河村,有位103岁的在乡复员军人名叫吴钦发,他用一生践行着红安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誓言。

18岁扛枪上战场

1922年出生的吴钦发,18岁那年主动报名参加了新四军。“那时候,黄安(今红安)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我父亲说不当兵,就对不起牺牲的乡亲。”吴钦发的女儿吴小红说。

吴钦发被编入新四军第五师警卫营,负责师长李先念的信息传报工作——在敌强我弱的抗战岁月里,这是一项随时可能丢性命的任务。 “中国当时穷啊,我们的枪比敌人的短,子弹比敌人的少。”老人在世时曾指着左耳后一道浅浅的疤痕向人介绍,“这是鬼子的刺刀擦的,那次送信路过伏击点,多亏老乡拉了我一把。”他记得,部队常采取“昼伏夜出”的战术:“白天藏在山坳里啃红薯,夜里摸黑打据点。敌人有汽车、钢炮,我们有双腿、有决心。"

从1940年到1945年,吴钦发跟着李先念的部队转战大别山,亲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他说,最难忘的不是枪林弹雨,而是战友间的生死情谊:“有个跟我同村的兄弟,为了掩护我送信,自己引开了鬼子的搜查队……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他。”

重伤归乡深藏功名

1945年底的一场战斗改变了吴钦发的命运。他在传递紧急情报时身负重伤,被老乡藏在山洞里养伤。“部队转移时没找到我,我就拄着根木棍,顺着记着的路标往回走。”吴钦发摩挲着右腿上那道凹陷的伤疤,“我走了半个月,脚底板全是血泡,终于看到了红安县的界碑。”

回到家乡后,吴钦发再未离开。他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而是拿起锄头当起了农民。“修稻场、挖水渠、铺村路,他总是第一个扛工具。”红安县杏花乡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姜小勇说,“村里人都说,吴老话不多,但只要提到集体的事,嗓门比谁都大。”

复员后的几十年里,吴钦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把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床头的旧军装叠得方方正正;听到国歌会停下脚步立正,见到穿军装的后生总要拍拍肩膀叮嘱:“当兵要吃苦!”

吴小红记得,“父亲常说:我没什么功劳,就是个送信的。真正的英雄,是我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是替他们多活了几十年!”

尽管深藏功名,党和国家始终记得这位老兵。他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勋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纪念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勋章。“每次收到勋章,他都戴在胸前,对着镜子看了又看。”吴小红说,“父亲说这些不是给他个人的,是给所有的红安战友的。”

晚年成革命宣讲员

20世纪70年代,一封信曾摆在吴钦发面前——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托人带话,邀请他去北京团聚。

“父亲接到信,盯着看了半天,最后说‘我不去’。”吴小红回忆道,“他说北京是好,可家乡的田等着人种,村里的路等着人修。再说,我走了,谁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

自从红安县持续开展“老兵口述史”的抢救工程后,吴钦发成了最重要的讲述者之一。他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向来访的年轻人讲述战火中的信仰、牺牲与坚守。“孩子们,打仗不是为了当英雄,是为了让你们能安安心心地读书,种地,过好日子!”这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可惜的是,2025年3月15日,103岁的老兵吴钦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吴老曾是我们红安的'活化石'。”红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我们正加快整理老兵们的战斗经历、家书手稿,建立数字化档案,并通过红色课堂、老兵讲故事等活动,让英雄精神融入青少年的教育。”

↑滑动浏览更多
您是第 N 位献花人
正在加载更多...
×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