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黄士伟
“兰溪五月之役”的丰碑,镌刻着83年前的雨夜雷霆。时年21岁的黄士伟,以地雷为剑,布下天罗杀阵。三岔路口的高地,一颗反坦克地雷,终结了“侵华急先锋”酒井直次的罪恶生涯,创日军陆军现任师团长阵亡之先例。当硝烟散去,山河无恙,他转身离去,四十三载方知传奇。英雄虽逝,忠魂永在。强军梦圆,盛世如愿。
9月的成都,秋意渐浓。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的“老兵手印广场”上,7000余枚深浅不一的手印有序排列,其中一枚手印来自老兵黄士伟。83年前,他在兰溪巧设地雷阵,炸死了一名日军中将。
1942年5月,日军纠集了约14万兵力发动浙赣战役。
5月15日,日军分左、中、右三路向金华、兰溪进犯。其中,中路的第15师团从萧山出发,经诸暨,渡过浦阳江南下。率领这一师团的师团长酒井直次,有“侵华急先锋”“日军虎将”之称,是屠杀中国军民的刽子手。5月22日,第15师团到达兰溪以北马涧等地。
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是浙赣铁路和钱塘江运输的“咽喉”。5月25日,兰溪之役打响,日军向兰溪城发起疯狂猛扑。守备兰溪的国民革命军第49军第63师打出了血性,激战三昼夜,日军毫无进展,损失惨重。最终,双方在兰溪城外的邑厉坛形成对峙状态。酒井直次恼羞成怒,遂亲临兰溪前线指挥督战。
此时,部队接到命令:趁着夜色,按梯次撤出。来接应的21军第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负责断后。按照作战部署,8营代理营长黄士伟需要带着工兵,在日军必经之路布设地雷阵。
时年21岁的黄士伟是一名有5年军龄的少校,被战友称为“爆破专家”。接到布雷任务后,他仔细侦察了地形。
箭在弦上。5月27日深夜,在夜色的掩护下,黄士伟带领工兵头顶装满地雷的竹筐趟过水,将一颗又一颗地雷按照事先设定的位置布置完毕。
黄士伟把其中一颗地雷埋到了三岔路口的一个小土丘上。“附近地势较平,只有这个小土丘是个制高点,鬼子的指挥官要想观察周围地形,这里是最佳位置。”布雷完毕,黄士伟又做了精心伪装才离开。
黄士伟判断得一点没错。5月28日早上,酒井直次拟率鬼子继续猛攻,并派工兵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大部分地雷。进入三岔路口后,酒井直次自以为万无一失,扬鞭催马向小土丘奔去,准备登高观察地形。就在这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人、马都被一股巨大的气浪抛向半空。他左腿被炸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虽然经过军医的急救,但酒井直次还是在当天下午毙命。
据兰溪当地对抗战历史深有研究的文史专家蔡予新和郭连春介绍,黄士伟埋的这颗雷颇有讲究。地雷不是以往使用的步兵雷,而是反坦克地雷。当时的步兵雷都被清除掉了,而这颗埋藏较深的反坦克地雷对骑着高头大马的酒井直次起到了致命一击。
为了稳定军心,日军严密封锁了酒井直次毙命的消息。兰溪之战,日军伤亡上千人。
兰溪之战后,黄士伟随部队转战浙西、赣北及皖南,直至抗战胜利。后来,不愿打内战的他,毅然离开部队回到了成都,过着平静的生活。
而酒井直次的死因直到1984年才解密——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一书中,对酒井直次被炸的详细过程作了披露,书中特别写了这么一句:“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1985年,年过六旬的黄士伟偶然从资料中看到了日方的记载,才得知当年自己布设的地雷,炸死了鬼子中将。
看着那些熟悉的时间、地点和名字,黄士伟想起了当年的那场地雷阻击战。虽然这个好消息整整迟到了43年,但老人当时依然很高兴:“我对得起民族,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死去的战友。”
2015年,兰溪在城北邑厉坛附近的中亚东方名都公园,立起了一块“‘兰溪五月之役’抗战成果纪念地”的青石碑,将这段故事镌刻在上面。
胡汝明是兰溪地方志研究领域的专家,被称为兰溪“太史公”。“我曾多次邀请黄士伟回兰溪看看,电话里他都答应了。谁料2014年,老英雄在成都离世,没能再回来。川军子弟到浙江打鬼子,这份情义兰溪忘不了,也永远不能忘……”胡汝明说。
“兰溪五月之役”的丰碑,镌刻着83年前的雨夜雷霆。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前来缅怀的市民,共同追忆抗战烽火、聆听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