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夏再生
江南少年,矢志救亡。14岁以笔为枪斥汉奸,17岁秘密入党成尖兵,19岁抗租遭捕勇不屈,21岁弃家别子寻光明,22岁孤身战死于菱湖。从学子蜕变成革命战士,从顾关通抉择为夏再生,那支22岁熄灭的火炬,却将生命的光焰,延展家国春秋的厚重。您用短暂一生诠释“生命可逝,信仰永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您用钢笔与刺刀写下的答卷,穿越时空,仍在昭示当下、激励后人——生命有穷尽,惟精神不朽!
1945年7月,浙江菱湖一带(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的荷香被硝烟撕碎。荷叶残破,水波赤红。22岁的新四军战士夏再生倒在鱼塘中,怀中紧贴的笔记本浸透鲜血,扉页上“生命可逝,信仰永生”的字迹仍依稀可辨。这是他用青春写给八十年后我们的信笺。
夏再生原名顾关通,1923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吴模村划船港的一户农家。家境尚可的他天资聪颖,1936年从吴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弘毅中学,当年年底参加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模范灌溉庞山试验场管理人员的招考。当时的庞山湖农场是我国最早利用电力灌溉的官办农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央企”。全国有400余人报考,只录取16名。年仅13岁的顾关通脱颖而出,是录取考生中年纪最小的。如果不是战争,他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员,平静地度过一生。
然而,国难当头,山河破碎。1937年11月,日军飞机轰炸吴江县城,全城旋即沦陷。少年顾关通目睹日军暴行,同胞受难,心中充满了愤怒的火焰。14岁的他,与同学蒋蓉生一起连夜书写十几封匿名信,痛斥投靠日伪的汉奸“卖国求荣,无耻之尤”。多年后,他的儿子顾留大回忆道:“听母亲讲,父亲写信时,手都在发抖。他不是怕,是愤怒,是恨不能亲手诛汉奸。”
1938年下半年,顾关通重新到上海弘毅中学插班读书,1940年初从弘毅中学毕业。抗日救国的信念在他心中日益坚定。
1940年2月,17岁的顾关通从上海回来不久,就参加了由共产党人庄绍桢领导的吴江县抗日青年工作团,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化身地下尖兵,与战友一道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出版《正义》刊物,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此后,他还在吴模村办学教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国反侵略的种子。1942年秋,汪伪吴江县政府抛出所谓“减租章程”,变相盘剥。顾关通挺身而出,联合另一名共产党人韩云兰,召集附近四乡农民代表,发动大家联合抗租,附近农民群起响应。伪政府惊恐万状,恼羞成怒,将顾关通、韩云兰逮捕入狱。被关押了两个多月的顾关通受到两次严刑拷打,遍体鳞伤,却始终没有屈服。
经多方营救重获自由的顾关通,于1944年7月,毅然告别双亲妻儿,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革命队伍的征程,彼时他唯一的儿子尚不满2周岁。历经千辛万苦,顾关通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终于抵达苏中解放区,加入新四军。对他来说,新四军像一道曙光,让他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改名再生,随母姓。“夏再生”,意喻在革命队伍中获得了新生。
1945年3月,夏再生随粟裕司令员的部队挥师南下,在杭嘉湖地区发动群众参与创建苏浙军区。7月,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他突遭日伪军包围追击。虽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夏再生一生很短,但他从江南少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从“顾关通”到“夏再生”的抉择,照见了一代人在民族危亡时的集体觉醒,成为永恒的光。
解放后,家乡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将他出生地划船港改名为关通村。1985年,在他牺牲4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在他任教过的吴模小学竖起了纪念碑,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亲笔题写“夏再生烈士纪念碑”。
每年清明,总有人来到烈士碑前献上鲜花。夏再生的子孙四代常聚在一起,讲述他的故事。他的孙子顾水龙说,“我们会让子孙后代始终记住老太爷的故事,记住他为什么叫‘再生’,记住这和平盛世,来得多么不容易。”
每代人该如何面临自己的战场,夏再生用钢笔与枪刺写下的答案,仍在叩问当下——这是抗战80周年纪念最深刻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