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姚名达
腹藏经纶百万字,胸涌热血三千丈。当硝烟弥漫赣鄱,您毅然投笔从戎,振臂高呼“书生死国,正在此时”!亲率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以文弱之躯筑起钢铁防线。石口村一役,您徒手搏敌,血染沙场,以生命践行誓言,成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三十七载人生路,从清华园到烽火线,从《目录学》巨著到战地宣言,您是学者,更是战士。如今,山河无恙,您用生命铸就的铮铮风骨,随赣水长流,化作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在20世纪中国抗战史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英烈:他本是一位潜心学术的知名学者,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将学问化作气节,将生命铸成丰碑。
他,就是姚名达——中国现代目录学奠基人,也是抗战中第一位英勇牺牲的大学教授。
姚名达从书斋走向战场的转变,始于1932年。
彼时他在上海从事学术研究,日军炮火却突然轰毁了商务印书馆。这座承载无数文人心血的文化殿堂化为废墟,他十余年积累的十多万张资料卡片、数千册藏书,以及尚未出版的十余部书稿,尽数焚毁。
看着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姚名达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也猛然醒悟:“欲保学术薪火,必先护山河完整。”
无情的炮火中断了他的学术之路,却点燃了他的爱国热情。这位纯粹的学者,自此毅然走向抗战前沿:他在上海创办《女子月刊》,发行量一度过万;与文化界同仁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甚至捐出订婚金戒,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姚名达携家眷返回江西。1940年,他受聘于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杏岭村继续执教。即便在相对安定的校园里,他依然心系抗战,撰写了《江西的潜在力》等多篇分析抗战形势的文章。
1942年,赣东战场形势吃紧,直逼赣中。同年6月,姚名达发起组建“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他在《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中写下:“当此危难之秋,爱国岂敢后人,纵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亦当竭尽绵薄,贡献愚忱。”38名团员身着戎装草鞋,在细雨中高唱战歌,开赴前线。
他们在樟树、新干等地奔走,一边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民众,一边抢救伤员、慰问将士,成为战地一道特殊的爱国风景线。
7月7日,姚名达带领部分团员准备渡河前往新干县城。行至石口村时,天色已晚,师生们连日奔波疲惫不堪,便在村中一栋老宅暂时歇息。不料日寇趁着夜色发动袭击,姚名达沉着应战,大声喊道“和日本鬼子拼了!”,随即赤手空拳扑向持枪的敌人。日寇先以枪弹射击,继用刺刀刺杀。姚名达倒在血泊中,仍奋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最终壮烈牺牲,时年37岁。
消息传开,国内各界悲痛不已。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称他为“母校之光”;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亲撰挽联“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西江”,以此缅怀这位殉国的学者。
姚名达的一生虽短暂,却无比厚重。
190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书香门第的他,少年时便立下“专攻历史,规范史书”的志向。中学毕业后,他不顾家境困窘与父亲劝其学医的建议,于1923年独自赴沪,考入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1925年又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学术大师。
在清华园的四年里,他勤奋至极,常带干粮在图书馆研读至深夜。1929年南下上海后,他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已出版著作16部。
在此期间,他撰写的《章实斋先生年谱》被胡适誉为“不朽之作”;《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学》两部著作,更是系统构建了中国现代目录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该学科的基础,至今仍是该领域不可逾越的经典教材。
而他以生命践行的爱国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200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其殉国六十周年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2014年9月,民政部将其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事迹得以更广泛传颂。
如今,在新干县溧江镇石口村,姚名达烈士纪念室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每年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都会开展缅怀活动,使英烈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