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词· 赵义京 陈耀元
“司令坟地” 存浩气,“赵陈”县名记忠魂!热血润沃土,盛世念英魂!你们从荆楚走来,带着长征的淬炼;你们向烽火逆行,扛起冀南的危艰!82年前的黎明,强敌合围如暗渊;你们指挥若定,浴血突围勇向前!见战友仍被困,你们毅然折返——以血肉之躯,赴生死之约;用赤诚之心,践报国之言!岁月流转,精神不朽;英名长存,光照千年!向英烈致敬!向英雄礼赞!你们的忠勇,刻进民族的骨血;你们的精神,指引后辈永向前!
在冀南平原的枣强县西江官村,8.3米高的纪念碑巍然矗立,19.43米长的甬路连接着历史与当下,32棵塔松环抱的广场上,“赵义京陈耀元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82年前,这两位来自湖北的红军将领,将热血洒在燕赵大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冀南抗战的英雄壮歌。
赵义京与陈耀元,虽籍贯不同、经历各异,却在革命烽火中结下深厚情谊,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共同的信仰。1914年出生的赵义京,从湖北黄陂的贫苦农家走出,7岁辍学放牛,少年时闯荡武汉饱尝艰辛。1930年,他投身秋收起义加入红军,历经长征淬炼,在抗日军政大学深造后,随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奔赴冀南抗日前线。比他年长三岁的陈耀元,来自湖北天门的佃农家庭,12岁便给地主干活,1931年贺龙率领的红军让他看到希望,毅然参军入党,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在战火中成长为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1938年起,两人相继扎根冀南大地。赵义京临危受命改造冀南五分区收编的游杂武装,刚到武邑县城便以“官兵一律吃小米”的实际行动打破等级壁垒,让“红军能打胜仗”的信念深入人心。他借鉴红军优良传统,建立政工组织,用深入浅出的宣讲点燃战士抗日热情,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大学教授”。与此同时,陈耀元在直南第四支队整训部队,创新军事训练方法,带领战士在濮州、堂庄等战斗中屡建奇功,“陈麻子”的威名让日寇闻风丧胆。
1940年,冀南抗战进入关键阶段。赵义京率领分区武装在武邑、衡水间的苏正、苏义地区设伏,仅用9分钟便全歼日军川井大队100余人,缴获“八八”式野炮等大批装备。这场被129师誉为“平原伏击战范例”的战斗,不仅重创敌军,更坚定了冀南军民的抗战士气。而陈耀元此时已升任冀南新九旅二十七团团长,在百团大战中率部大破德石铁路,配合主力部队有效阻滞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两人虽分属不同部队,却在冀南平原上遥相呼应,成为日寇眼中最忌惮的两支铁拳。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两位将领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赵义京三起三落担任分区司令员,两次降职却毫无怨言,始终以大局为重,先后五次输送武装力量充实正规部队。冀南闹灾荒时,他拒绝用6斤小米换鸡补身,坦言“战士们能吃糠咽菜,我怎能搞特殊”,甚至在沙窝村把住房让给战士,自己住进马棚。陈耀元在1939年威县雪塔集战斗中腰部中弹,重伤未愈便重返前线;1943年冀南最困难时期,他与战士们同吃高粱黑豆,用长征故事鼓舞士气,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3年8月,冀南抗战迎来最严峻的考验。日军调集2000余兵力,对召开干部会议的冀南五分区发动“铁壁合围”。时任五分区司令员的赵义京与副司令员的陈耀元,沉着指挥部队突围,在消灭伪军一个中队后成功冲出包围圈。当发现部分同志被困,两人毅然带领警卫员杀回敌群。在枣北县江官村北的清凉江南岸,他们与日军骑兵展开殊死肉搏。赵义京夺过东洋刀连砍六名日军,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临终前将文件包托付警卫员:“不要管我,快把文件带出去!”陈耀元在激战中壮烈殉国,用生命践行了“誓死保卫根据地”的誓言。
两位烈士牺牲后,悲痛的村民将牺牲地命名为“司令坟地”,自发修建“赵陈司令碑”。为纪念他们,上级批准将枣北县改名为“赵陈县”,这一特殊的县名,成为燕赵大地对两位湖北籍烈士最深情的告慰。新中国成立后,赵义京烈士遗骨迁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而陈耀元的忠魂则永远留在了他守护的冀南大地。1984年以来,纪念碑历经两次重修,“赵陈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的老照片、战斗遗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红色经典、抗日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平原枪声》让人们记住了肖家镇。作家李晓明笔下的肖家镇,便是他的故乡河北省枣强县。赵义京、陈耀元正是打响“平原枪声”的那些英雄的原型。
如今,昔日的战场已换了人间。每年有数万名群众来纪念馆瞻仰缅怀,中小学师生在这里聆听革命故事,民兵队伍在此接受红色教育。两位烈士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已成为枣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核心载体,更融入了冀南大地的文化血脉。